上智

  • 会员登录

    会员名:
    密码:

最新新闻

HR管理难?且看《芈月传》! 2016-01-21 15:54:22

 春秋战国诸王割据,战乱不休延续五百余年,战国后期秦国统一天下,绝非秦始皇一朝一夕的功绩。贾谊论述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六世的“第一世”就是秦孝公。热播的《芈月传》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开篇,第一集就是商鞅出走,活捉后五马分尸,秦王先杀而后祭,借用剧中张仪的台词“纵观天下君王变更,无不是新王登基而复旧法,而唯有秦国杀商君而不废商法,……”。


《芈月传》中也构造了芈月强大的秦国人脉圈: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后来出任秦国国相,随手捡来的小狼弟是百战百胜出其不意的战神白起,初恋黄歇居然是辅佐楚王的春申君,雄霸一方的义渠王是她的情人,惺惺相惜的朋友张仪是早期秦国国相……历史上这些战国时期一等一的人才,为何都为秦国效力?其实秦国在人才吸引、选拔、激励、配置、使用等环节在今天都值得借鉴,笔者认为,促使秦国迅速崛起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才优化系统完整,形成强大的人才管理的聚合效应。



1人才招募与吸引策略:如能助秦强盛者,将与君共享秦国

 

秦孝公继位初年,正面临秦国上下疲敝。之前秦国图霸苦于征战,秦孝公却认为真正称霸在于人才,发布的《招贤令》中做了亘古以来最大的人才吸引策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一政策不仅即时实施,而且得到传承,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在内的历代统治者对天下人才不余遗力的引进,其引进不分国别民族,只要对秦国有益,就引而用之,秦国一时成为人才洼地,各国人才纷纷投奔而来。人才吸引策略不仅仅在于“高薪高职的招聘信息”,之后的体系性办法值得关注。秦公布招贤令后,各国士子纷纷来到秦国,秦孝公辟出专库,成立“人才准备金”,对于来秦国所有人皆有相赠;同时对于现任臣子也开放专库:如果有献金,待秦国富强,十倍返还。好比现在企业来面试报销打车费,同时还实施内部长期激励计划。而在人才录取和使用时也不盲目。独特的“测评题目”是不惜代价用三个月时间让其考察秦国,然后拿出方案,以才定岗。 


据统计自秦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人才,这些人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自秦武王嬴荡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其中外国人占68%以上,可以说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为重要的是,秦国引进人才不但条件优厚,委官、授爵、授田,毫不吝啬。最后,商鞅被封为商君,真正兑现了秦孝公最终分享秦国的诺言。所以人才吸引与任用结合起来致使秦国人才招募多,流失少,成就了六合天下。


 

2人才选拔:细化人才级别,价值观、制度化和胜任力三管齐下

 

周代是世袭为官,世卿世禄,到了战国,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以客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其中秦国是最为典型。商鞅变法以来,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下的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实行官吏的任免制度和俸禄制度。秦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官管理制度。“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商君书,禁使》。秦代中央和地方长官皆由皇帝任免,长官可以自己选任自己的下属。其时选拔方式主要有荐举、征召、任子等。

 

秦朝对官吏的选拔有着比较严格的标准,所选之人必须德才兼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秦国价值观统一。表现为“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勿谤”、 “举事审当”、 “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第二,人才不仅是章制的建立者,还是制度的维护者,不能做破坏者。在朝廷、郡、县三级政权中均设有“法官”、“法吏”,向百姓和各级官吏宣读、解释法律。现在很多民营企业招聘到人才后而设立特权,反而成为公司制度的破坏者,对于长效制度非常不利;

 

第三,官吏年轻化。秦国人才任吏必须壮年,精力和热情与人才能力相匹配;

 

第四,强调官职的胜任力,“因能授官”。秦国是不准任用“废官”的。所谓的废官,指不称职或不够条件的,并不得选拔被撤职永不叙用的官员等;

 

第五,为防止官吏结党、危害皇权,长吏调任新职,不准带走原来的下属。

 

秦国人才选拔体系也主要建立在价值观、制度化和胜任力三个主要标准下进行,再加上官员年轻化,成就了一个行动一致、快速反应的人才组织系统,大大的提高组织效能,因此秦国得以快速崛起。

 

商鞅变法时,对人才选拔晋升一个很大的变革就是制定出明确的20级爵位,并且与其他六国和以前不同的是增加了民爵。同时每一个爵位晋升奖励丰厚、目标清晰。这项变革激发了人性的本质,全国人民都集中在通道晋升和耕战奖励上面。


晋升目标也非常明确,主要是靠斩获敌方甲士的头颅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战国的甲士相当于部队中的班长,最基层管理者。甲士被斩首直接导致组织最下级的员工得不到上级的指示而引起混乱。得敌首而晋爵级,这也是“首级”一词的由来,可见目标之明确。也因此秦国最后被称为虎狼之师。

 

这时的其他诸侯国还是卿和大夫两个层级,细分的话,卿分为上卿、亚卿;大夫分为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有名的蔺相如就是赵国的上大夫。其他各国分类简单,而且多半是世袭制,对于选人用人,还处于拼爹时代,大大削弱了人的主观积极性。

 

3人才配置:组织机构配置简约,充分体现扁平化


 

地方郡长官与九卿的俸禄一致,都是二千石。大概的意思就是分公司总经理和集团总部部门总监在同一级,享受薪酬待遇一样。直到汉朝,地方郡长官和九卿之间的官职轮换都是平级调整,减少一个层级,主要是避免了各郡贪图升职也引起其他行为,不可不谓“扁平化”。而到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有了明确的等级区分,腐败、贿赂、卖官、勾结、朋党等现象多见史书。秦国的官职不仅层级少,数量也少。在中国历史中,秦国也是官吏比较少的朝代之一。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赋税和运营成本。从职责说明来看,官职人员分工明确,基本没有职责交叉、错乱、冗余等现象。不像宋朝,官员冗余,职责大多有交叉,致使公务推诿、执行缓慢。同时,秦国官职人员权力和义务统一,官吏一经任命就享有国家的俸禄、免税权等,但同时负有执行职务、执行法律、服从行政命令、忠于统治者和国家、端正品行维护国家尊严等义务。


 

4人才考核与奖惩:考核严谨、赏罚分明导致运营效率高于其他六国

 

秦国法制一向以考核严谨、赏罚分明而著称,秦国对官员的考核称为“考课”。官吏考核最主要的制度是上计制度。所谓上计制度,就是每年年初由地方官郡守、县令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相当于目标考核法。目标大概包括荒地开垦、人口增长、赋役征发、司法治安状况等方面,并将计划上报中央,年终中央各部门按照官吏的工作计划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评出优劣。考核的结果分为“最”和“殿”。“最”者为优,给予奖励和提拔;“殿”者为劣,实行笞罚。

 

日常考核主要是考勤,秦国官吏上班“朝七晚五”,比今天的八小时工作制要多一些。官员的考核标准有“五善”“五失”之说。如利用职务侵占公款,则“与盗同法” ;官吏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失和不法行为而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的,有赔偿责任等等。

 

商鞅认为,给轻罪判处重刑的处罚,轻罪就不会发生;轻罪不存在,重罪也就根本不可能发生;重罪不会发生,人们也就不会再触犯刑法,社会就会比较安定。商鞅对于秦法执行非常严格,几乎没有特赦。唯独一次是秦孝公太子赢驷犯错,商鞅念其未成年,处理了监护人,他的两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嬴虔被割了鼻子。变法过程中得罪了权贵,也因此出现了《芈月传》第一集中赢驷继位后,四处捉拿商鞅,最后车裂的下场。

 

在考核的过程中,特别设立了监察执行官,即御史大夫及其所领导的众御史,同时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也有监察的责任。正是由于秦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严密的监察执行机制,秦国的整体运营效率比其它国家高得多,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图强变法,其中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燕国乐毅等进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改革等都是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六国变法要不头疼治头、脚痛治脚的片面改革,要不人才继任较差,随着变革者的死亡变法而搁浅。终归没有秦国变法如此系统性、人才战略先行,整体设计具有聚合效应,从而几代秦王都能在变法中受益,不仅成就了中华民族第一大一统朝代,而且对今天都有更多的指导和借鉴,两千年后的毛主席都因此评价:“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皆行秦政制…”。

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自古便有,从治国大事到小家小事均有体现,企业治理更是如此!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从业必备,更是我们管理层人员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

徐州市上智职业培训学校,把经验传递给有梦想的人。

上智教育经典课程与培训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师:适于HR专员/主管/经理/总监等

企业培训师:适于培训专员/培训经理/管理干部

经济师:适于人力资源从业者及各级管理干部

TTT+全国高级内训师适于内训师/职业培训师

高级HR经理人:适于HR主管/经理/总监

营销管理师:适于销售主管/经理/总监

诊断式内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并培训

管理咨询: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并培训